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屏東縣中小學運動會

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屏東縣中小學運動會
擔任徑賽組-副裁判長

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

田徑規則簡述

賽跑又分為短跑、中跑、長跑、跨欄跑、接力跑、障礙跑和馬拉松跑。短跑有男女100公尺、男女200公尺、男女400公尺;跨欄跑有男子110公尺跨欄、女子100公尺跨欄、男女400公尺跨欄;中跑有男女800公尺、男女1500公尺;長跑有男女5000公尺、男女10000公尺;男女馬拉松的距離42公里195公尺,屬超長距離跑。接力跑有男女4×100公尺接力、男女4×400公尺接力。
跳躍項目包括:男女跳高、男女跳遠、男女三級跳遠、男女撐竿跳高。
投擲項目包括:男女鉛球、男女標槍、男女鐵餅、男女鏈球。
全能項目有男子十項全能、女子七項全能。第五屆奧運會曾設立男子五項全能,第九屆奧運會起取消。
短跑
  1887年出現蹲踞式起跑姿勢,1927年出現起跑器,以及後來的跑鞋和塑膠跑道等一系列技術和器材,促使短跑比賽有了嚴格的競賽規則。短跑比賽時,運動員必須採用蹲踞式起跑,並使用起跑器,比賽要分道進行。參賽運動員較多時,一般先按預賽、次賽、復賽進行分組淘汰賽,選出6~8人參加決賽,並以決賽的成績判定名次。
接力賽  現代田徑競賽規則規定,4×100公尺和4×400公尺接力比賽,跑第一棒的運動員必須採用蹲踞式起跑並使用起跑器;每名運動員均須持棒跑完各自的距離,並在20公尺接力區內完成傳接棒。規則還規定4×100公尺接力賽自始至終分道進行,並允許接棒運動員在20公尺接力區前10公尺內開始預跑。4×400公尺接力賽時,每隊必須持棒沿各自分道跑完3個彎道後方可搶道。4×100公尺接力的傳接棒方法有 "上挑式" 和 "下壓式" 兩種。4×400公尺接力跑的傳接棒方式比較簡單,無嚴格的定式,以交接棒順利自然而又不影響他人為原則。4×100米接力賽跑的成績主要取決於4名運動員100公尺的實力和傳接棒技術好壞以及運動員之間默契配合的程度。4×400公尺接力賽跑成績主要取決於4名運動員400公尺的實力以及運動員棒次排列的戰術。
障礙賽  3000公尺障礙跑全程跨越35次障礙,其中7次需越過水池。障礙架用堅固材料製成,高度為91.1~91.7公分,寬3.96公尺,重80~100公斤。障礙橫木為12.7公分。水池為邊長3.66公尺的正方形,池底呈斜坡狀,最深處為0.7公尺。運動員可用近似跨欄的動作跨越欄架,也可踏上欄架再跳下。跨越水池前要加速,越過水池後迅速繼續前進。
十項全能  十項全能最早的比賽1884年在美國舉行。1904年第三屆奧運會首次列入十項全能比賽。1912年第五屆奧運會第二次舉行十項全能比賽,項目為100公尺、跳遠、鉛球、跳高、400公尺、110公尺跨欄、鐵餅、撐竿跳高、標槍和1500公尺。這些項目從這屆奧運會便固定下來。但這屆奧運會將十項全能分為三天賽完,以後改為兩天賽完,前五項第一天賽完,後五項第二天賽完。   從1884年到1914年十項全能的計分法以各項1000分的千分制計算,以後經過多次變動,有1920、1934、1950、1962和1986年5種計分法。計分法的每次變更都意味著對運動員的體能、素質和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。歷屆奧運會著名十項全能運動員有:James Thorpe、Harold Osborn、Paavo Yrjola、Glenn Morris、Robert Mathias、Rafer Johnson、楊傳廣、Daley Thompson等,其中Robert Mathias和Daley Thompson都是連續兩次獲奧運會十項全能金牌。Robert Mathias還是第一個突破8000分的運動員。Daley Thompson十項全能的最好成績為8847分 (世界紀錄)。我國的楊傳廣更是第一個突破9000分的運動員,後來因為計分方式改變,使得他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想要奪取金牌的美夢破碎。
七項  全能評分表:全能運動比賽成績根據專用的評分表計算各單項所得的分數,將累積相加的總分作為最後成績來判定名次。
來源網址: 中華民國體育協會 SportsNT運動神網